当前位置: 首页> 太极丸使用案例> 正文

大衍筮法:古人是怎么起卦的?

周易,一般认为周就是周朝的周(另有他说),周易也就是成于周朝的易经。

在周易之外,还有两种易,《周礼·春官》载:大卜“掌三易之法,一曰连山,二日归藏,三曰周易。其经卦皆八,其别皆六十有四。”


意思是说,除了周易,还有连山易,归藏易,三种易的卦数都一样,分为八卦及六十四卦。


有说连山是夏朝之易,归藏是商朝之易,还有说连山传于伏羲,归藏传于黄帝(杜预《左传注》)。可惜连山易和归藏易久已失传,是否分传于夏商或羲黄,又或者周朝时杂用三易,莫衷一是。


连山、归藏见于《周礼》,而《周礼》一书后世多有人怀疑是汉代刘歆造的伪书,如郭沫若就认为:“原来《归藏》之名,仅见于《周礼》的《春官大卜》,与《连山》、《周易》共合为所谓三易,但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并没有《连山》和《归藏》的著录,我疑是和《周礼》一样,乃刘歆所伪托的东西,不过那伪托品没有流传便化为了乌有。”


1993年于湖北出土了王家台秦简(15号秦墓),其中有《归藏》出世,伪造一说自然就没了根脚。


三易之法掌于大卜,毫无疑问,易经是卜筮之书,虽然后世义理学家不愿承认,但很明显,否认的理据抹不掉传布千年的历史存在(是否卜筮之书的争论直到现代仍然还在继续,甚至有人认为既非占卜亦非哲学,而是历史书)。


如周礼所载,大卜不仅掌管三易,另外还有三兆、三梦,都是占卜之术,“以八命者赞三兆、三易、三梦之占,以观国家之吉凶,以诏救政。”


所谓易占,欲占则先要有卦,但奇怪的是,易占之术虽已传承千年,在操作层面最为基础的如何起卦却并不了然。


我们知道,现在所说的周易,由经传两部分组成,易经载六十四卦及卦辞爻辞;易传有十篇,又称十翼,是对易经的阐释发挥,传说源于孔子,其内容自然有儒家伦理寓于其中,同时阴阳家道家等学说也多有杂鞣。


如果只看易经部分,其中并无一言讲说如何起卦如何解卦,事实上,易经原生的起卦之法从来都是一个谜,有据可查的,只有易传《系辞》篇中语蔫不详的一段话。


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分而为二以象两,挂一以象三,揲(shé)之以四以象四时,归奇于扐(lè)以象闰。五岁再闰,故再扐而后挂。


乾之策,二百一十有六;坤之策,百四十有四,凡三百有六十,当期之日。二篇之策,万有一千五百二十,当万物之数也。是故,四营而成易,十有八变而成卦。


易传《系辞》中的这段话就是记载古代占筮起卦之法的唯一依据,世称大衍筮法。


看不懂?没关系,历朝历代的大家们为这段话嘴炮不断,各执一词地争了上千年,他们也没法完全看懂,因为这段话说得确实太含糊,怎么个操作法并不明确。


据后人(主要是唐宋时期)研究,根据《系辞》的记载,推导出了古代占筮的起卦法,一种称为“过揲法”,另一种称为“挂扐法”。


过揲法和挂扐法操作过程基本一致,但在细节上有差异,老实说,古人们的嘴炮实在有略嫌无聊之处。


先来看看占筮起卦所用的道具。


所谓卜筮,卜是龟卜,是一种使用龟甲兽骨的方式,大家熟知的甲骨文就有不少是龟卜的产物;筮是竹字头,可见使用的是木质的道具,从字形看最初可能用的应当是竹子,而后来一般认为是用蓍(shī)草,所以这种起卦法又称为揲蓍法。


《左传》中有“筮短龟长”之说,商周之际的古人们可能是卜和筮并举的,同一件事如果卜和筮的结论不一致,则优先考虑卜的结果。


所谓蓍草,还有传说要用生长在伏羲陵和孔庙的蓍草来占筮才最为灵验,这个也就当故事听吧。


王家台秦墓出土的随葬品,与竹简《归藏》放在一起的,还有算筹60支,较细长,断面呈圆形,一端为骨制,另一端为竹制。竹制的一端均用丝线缠绕,外涂红漆。长62.5厘米、直径0.4厘米。出土时置于一竹筒内,竹筒长67厘米,直径5.6厘米。发掘简报判定为占卜用具。


除了算筹,还发现了骰子23件,且大小不同。大的9件,边长2.9厘米,小的14件,边长2.4厘米。(《清华简〈筮法〉筮占法探微》,作者林忠军,《周易研究》(济南)年2期)


王家台秦简《归藏》的年代,发掘简报称“该墓的相对年代上限不早于公元前278年‘白起拔郢’,下限不晚于秦代。”即战国晚期到秦代之间。


由此可见,除了蓍草这种所谓的正宗道具,至少在战国晚期已经开始使用算筹(竹签),甚至还可能用骰子。后世有谓非蓍草不灵,实在是故作神秘故弄玄虚。


大衍筮法如何操作的呢?其过程称为四营十八变。


四营,即《系辞》中说的“分二以象两”、“挂一以象三”、“揲之以四以象四时”、“归奇于扐以象闰”。一般认为这四个步骤就是四营,但还有不同说法,下面会讲到。


这四营做下来,称为一变,又做一次,为二变,再做一次,为三变。要三变才能得出一个卦爻。


卦有六个爻,所以求得一个卦也就需要做六次三变,也就是十八变,所以称为四营十八变。


我们来做一遍。


“大衍之数五十”,也就是占筮用的蓍草一共是五十根。


“其用四十有九”,五十根中抽出一根放在一边,也就是说,在实际的演算求卦当中,用的蓍草是四十九根,抽出那一根始终是不用的。


大衍之数为什么是五十?为什么有一根不用?


这些问题另文专论吧,说起来更是一笔糊涂账。


现在是四十九根蓍草,下面开始四营十八变。


1、分而为二以象两


将四十九根蓍草随机分成两把,左一把象征天,右一把象征地。象两,即象征两仪,两仪即阴阳、天地。


2、挂一以象三


从右边那一把中抽出一根放在一边,象征人,三就是三才,三才即天地人。


所谓无聊嘴炮,这里就有分歧了,宋儒朱熹认为是从右边取一根出来,而同时代的郭雍则师承孔颖达(唐)、程颐(宋)的观点,认为应该从左边取一根,《郭氏传家易说》载:“与天数之中分挂其一,而配两仪以象三才。”左边为天,右边为地,天数即左边之数。


当然了,不论左右,对最后的演算结果并没有影响。


3、揲之以四以象四时


左右两把蓍草,分别以四根为一组地数。揲之以四,即四根一组地数。象四时,即象征四时,四季。


左右两把分别数到最后,分别会余下1-4根(如果四根一组正好数完,就算余四根)。


因为左右两把一共是48根,所以,左边余1,右边必余3;左边余2,右边也必余2;左边余3,右边必余1;左边余4,右边也必余4。


4、归奇于扐以象闰。五岁再闰,故再扐而后挂。


上一步中数余下的那几根蓍草就是奇,因为这些蓍草是四根一组数余下的,四根一组代表四时,所以这些余下的就象征闰月。


五岁再闰,再是二,即五年中有两闰。再扐即两扐,也就是左右两把分别数余下的那几根蓍草。


PS:关于奇、扐,又是分歧很大。宋代张载、程颐、郭雍等认为第二步中挂一以象三”抽出那一根为“奇”,左右两把四根一组数余下的那几根蓍草为“扐”。而唐宋以来的主流观点是左右两把四根一组数余下的蓍草为奇;至于扐,则是把余下的蓍草夹在手指之间的动作,扐即勒(夹在手指间的做法本文省略,一是其真实性存疑,二是并不影响起卦的结果)。


再扐而后挂,就是把左右两把蓍草四根一组地数数剩下的那几根放到一边,和第二步中“挂一以象三”抽出那一根放在一起。为了叙述方便,我们称之为“一变之余”。


到这里就完成了一次四营,即一变。


把少了“一变之余”的左右两把蓍草合而为一,从“分而为二以象两”开始,再做一遍上述四个步骤,这是二变。


二变中“挂一以象三”抽出那一根和四根一组数剩下的那几根,我们称之为“二变之余”。


同理,再做三变,又得“三变之余”。


PS:二变和三变的操作也有分歧,朱熹认为都和一变一样,要经过“分二、挂一、揲四、归奇合扐”这四个步骤,而郭雍认为只有第一变需要完整的四个步骤,二变三变不需要“挂一以象三”。


三变之后,左右两把蓍草合在一起,其数只有四种可能,36根、32根、28根,24根。


到这里,我们可以算出一个爻了。


过揲法,即把最后这四种可能的蓍草仍四根一组地数(即除以四),数得组数为9、8、7或6。


为9、7时,表示占得阳爻( — ),为9则为老阳,即同时是动爻。


为6、8时,表示占得阴爻( -- ),为6则为老阴,即同时是动爻。


挂扐法,即使用上面的一变之余、二变之余和三变之余这三个数。


这三个“之余”,只有4、5、8、9四种可能。其中4、5为小数,8、9为大数。小数为阳,大数为阴。


另有一种说法,4、5、8、9四个数,揲之以四(即除以四),则4、5各揲一次(即商数为1),8、9各揲两次(即商数为2),商数决定其阴阳,1为奇数为阳,2为偶数为阴,所以,4、5为阳,8、9为阴。


第二种说法与大数小数之说理据不同,结论是一样的。


如果三个“之余”中三个都是小数(4或5),则得阳爻且为动爻(即老阳);三个都是大数(8或9),则得阴爻且为动爻(即老阴)。三个不一样的时候看少的那个(和三枚铜钱或硬币摇卦法一样),有两个大数一个小数,则得阳爻;有两个小数一个大数,则得阴爻。


上述过程可求得一个爻,用相同的步骤一共做六遍,就分别求得六个爻,按先后顺序分别为一个卦的初爻、二爻、三爻、四爻、五爻、上爻,占筮起卦要经过这样繁复的过程才能完成。


前面提到关于四营还有分歧。一般认为四营就是指“分二、挂一、揲四、归奇合扐”这四步,另有一种说法是,过揲法中最后求得的数字是9、8、7、6,无论怎么操作,最后一定是这四种可能,这四个数就是四营。如近代国学大师高亨在《周易筮法新考》中所说:每卦六爻,每爻或九或八,或七或六,是谓四营,即不出于此四种营数也。


四营十八变,演算求卦实在不容易,与后世的铜钱摇卦或者梅花易以象数起卦这两种方式比起来,其繁复不言而喻。


不仅如此,就像茶道一样,喝茶不过茶汤下肚,但没有了仪式也就不成其为茶道。占筮演算的过程同样是充满仪式感的,筮前沐浴焚香敬礼静心,筮后蓍草入椟焚香致敬,这样的占筮法,不要说现代人猴急不待,只怕古人也烦得很。


具体的仪式,朱熹《周易本义》中有《筮仪》一篇,讲解得很详细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。


1)大衍筮法:得变爻9、6的几率25%,不变爻8、7的几率75%。 铜钱占卦:得...

老实话大衍我用得少,原因太麻烦,火珠林倒用十几年。你说的几率不影响结果。起法不同切入角本同而已。关于2问题,我引用左传古语:参伍以变,错综其数,参就是三。又如巽卦所谓利事三倍,其实就是乾初九变初六。多的不说,理论不如多算卦


大衍筮法的解卦问题

占后应该6个数,6老阴为变爻,9老阳为变爻。然后用天地之数55-爻数相加(占得爻6个数之和)得数为宜变之爻。如果只有一爻变可不求宜变之爻,看变爻卦辞;2爻变或3爻变或4爻变或5爻变,求得宜变之爻恰是变爻,看该爻。宜变之爻不是变爻的,2爻变看本卦卦辞,3爻变看本卦与之卦卦辞,4爻变、5爻变看之卦卦辞;没有爻变看本卦,全部6爻变看之卦,乾、坤卦分别看用九、用六。


大衍筮法的大衍筮法研究应用

大衍筮法是周易原文中载入的唯一筮法。这种筮法依赖《系辞》“大衍之数五十”一章原文和原注以及历代医学家口授而得以流传下来。这种筮法又称揲蓍法、蓍占,或称周易占法。在远古时代,鬼卜和蓍占并重。宋人蔡沈说:“自夫子赞《易》,极著蓍卦之德,蓍重而龟书不传云。”孔子作易传,极力表彰蓍占,从而,人们重视周易大衍筮法,龟卜的方法就失传了。

宋人朱熹著有《筮仪》,要求很严格。作大衍筮法之前,筮者要沐浴,要焚香致敬,然后默念一段“假尔泰筮有常”的一段话,并同时将一束五十根蓍草在香烟上薰过。其实,这些做法决非迷信活动,而是通过这些举动,使筮者把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起来了,集中到蓍占上来了,集中到所要求问的事体上来了。

五十根蓍草要先取出一根放在案上显著的位置,用这一根蓍草象征太极。太极为一,也是体和用中的体。其余四十九根蓍草为用。存体以致用,这是古圣规定的一条重要原则。如果体不存,也就没有用了,古人对于体用之关系论述颇多,兹不再述。

通过存体、致用,然后,经过“分二、挂一、揲四、归奇”等四营成一变,三变成一爻,七十二营、十有八变成一卦。“八卦而小成,引而申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”

在大衍筮法的基础上,历代不乏“标新立异”的智者。如太玄筮法、易林筮法、纳甲筮法、元包筮法、潜虚筮法,等等。后世出现的这些筮法,无一能与大衍筮法相提并论,更不能与大衍筮法相比拟,更不可能取代大衍筮法。今有人说,三钱代蓍法(即摇钱法,或称“六摇”)出现后,就没有人再用繁琐的大衍筮法了。这是一种未作考证的误解。

自古以来,在占卦预测的源流中,大衍筮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,从来未被动摇过。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中记载的二十多则先秦筮案,皆为大衍筮案。后世以预测精确著称的管辂和郭璞,所用皆为大衍筮法,只是在判断上他们各有自己的独到之处。宋初陈搏有大衍筮法案流传下来。邵康节在历史上以“遇事能前知”著称,以宋人《嫩真子》作考证资料,邵氏平时也是用大衍筮法。南宋大家朱熹有“焚奏稿“的大衍筮案。近代易学大家尚秉和先生,自作《筮案辑存》中数十则案例,无一不是大衍筮案。

但是,自唐代以来的文字资料中,不断有以钱代蓍法德记载,明清两代出现的《卜筮正宗》、《增删卜易》等书,把“六摇“纳甲法推向了高潮。尚秉和先生对此有过充分肯定的论述。近年来,邵伟华先生的《周易与预测学》问世后,纳甲法再掀高潮,在学习研究此术者中,几乎普及了。在街头术士中,用”六摇“者则更为普遍。

邵伟华先生把三钱代蓍的纳甲法介绍给读者,这时邵先生的一大功绩。邵先生在《周易与预测学》中介绍了普通的四柱、纳甲和梅花易数等几种方法,同时也指出三式属于高层次预测。这一说法可能为邵先生首创,未见前人有此说法。不过,笔者对邵先生此说法并不持异议。相比较而言,《周易与预测学》中介绍的几种方法,不如三式的层次高。大概这样说,并不违背邵先生的本意吧。笔者所要说明的问题在于,相比较而言,大衍筮法的层次更高。只是现代人们受功利观念的束缚,不肯花更大的精力、下更大的功夫去研究罢了。




大衍筮法的大衍筮法研究应用

大衍筮法是周易原文中载入的唯一筮法。这种筮法依赖《系辞》“大衍之数五十”一章原文和原注以及历代医学家口授而得以流传下来。这种筮法又称揲蓍法、蓍占,或称周易占法。在远古时代,鬼卜和蓍占并重。宋人蔡沈说:“自夫子赞《易》,极著蓍卦之德,蓍重而龟书不传云。”孔子作易传,极力表彰蓍占,从而,人们重视周易大衍筮法,龟卜的方法就失传了。

宋人朱熹著有《筮仪》,要求很严格。作大衍筮法之前,筮者要沐浴,要焚香致敬,然后默念一段“假尔泰筮有常”的一段话,并同时将一束五十根蓍草在香烟上薰过。其实,这些做法决非迷信活动,而是通过这些举动,使筮者把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起来了,集中到蓍占上来了,集中到所要求问的事体上来了。

五十根蓍草要先取出一根放在案上显著的位置,用这一根蓍草象征太极。太极为一,也是体和用中的体。其余四十九根蓍草为用。存体以致用,这是古圣规定的一条重要原则。如果体不存,也就没有用了,古人对于体用之关系论述颇多,兹不再述。

通过存体、致用,然后,经过“分二、挂一、揲四、归奇”等四营成一变,三变成一爻,七十二营、十有八变成一卦。“八卦而小成,引而申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”

在大衍筮法的基础上,历代不乏“标新立异”的智者。如太玄筮法、易林筮法、纳甲筮法、元包筮法、潜虚筮法,等等。后世出现的这些筮法,无一能与大衍筮法相提并论,更不能与大衍筮法相比拟,更不可能取代大衍筮法。今有人说,三钱代蓍法(即摇钱法,或称“六摇”)出现后,就没有人再用繁琐的大衍筮法了。这是一种未作考证的误解。

自古以来,在占卦预测的源流中,大衍筮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,从来未被动摇过。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中记载的二十多则先秦筮案,皆为大衍筮案。后世以预测精确著称的管辂和郭璞,所用皆为大衍筮法,只是在判断上他们各有自己的独到之处。宋初陈搏有大衍筮法案流传下来。邵康节在历史上以“遇事能前知”著称,以宋人《嫩真子》作考证资料,邵氏平时也是用大衍筮法。南宋大家朱熹有“焚奏稿“的大衍筮案。近代易学大家尚秉和先生,自作《筮案辑存》中数十则案例,无一不是大衍筮案。

但是,自唐代以来的文字资料中,不断有以钱代蓍法德记载,明清两代出现的《卜筮正宗》、《增删卜易》等书,把“六摇“纳甲法推向了高潮。尚秉和先生对此有过充分肯定的论述。近年来,邵伟华先生的《周易与预测学》问世后,纳甲法再掀高潮,在学习研究此术者中,几乎普及了。在街头术士中,用”六摇“者则更为普遍。

邵伟华先生把三钱代蓍的纳甲法介绍给读者,这时邵先生的一大功绩。邵先生在《周易与预测学》中介绍了普通的四柱、纳甲和梅花易数等几种方法,同时也指出三式属于高层次预测。这一说法可能为邵先生首创,未见前人有此说法。不过,笔者对邵先生此说法并不持异议。相比较而言,《周易与预测学》中介绍的几种方法,不如三式的层次高。大概这样说,并不违背邵先生的本意吧。笔者所要说明的问题在于,相比较而言,大衍筮法的层次更高。只是现代人们受功利观念的束缚,不肯花更大的精力、下更大的功夫去研究罢了。




大衍占卜,和六爻那甲哪个准

用好了都很准。但是大衍一是占卜比较繁琐,二来占卜需要很高的技术,比如用到互卦。三来,取象类推这种技术可能已经失传,第四,占卜卜辞很多已经失传(除了爻辞卦辞,还有一套卜辞,零散见于战国策、左传等,其余卜辞已散失)。六爻占卜简单,根据占卜的事项选用神,根据日月和和其他爻的动静化合来衡量力量对比和变化,相对比较简单,掌握起来上手相对较快,但是用好了也比较难。


下载阅读全文
wap底部